【重庆晚报】当你又老又病,孤身住进养老院想见一个人……

发布时间:2017-07-18

    

     
        84岁的杨希贤是个孤寡老人,肺癌晚期患者,患病的这8年,他把重庆肿瘤医院的医生田玲当作最信任、最依赖的人:所有治疗方案,听她的;病痛折磨到咬牙难忍的时候,给她打电话;甚至要把卖房子的钱给田玲:怎么用,你决定……被婉拒后,他在铜罐驿后山挖了一株曼陀罗花送给她。7月13日中午,暴雨将至,空气又潮又腻。铜罐驿二社区工作人员卢俊祯传来消息说,杨爷爷情况不太好,已经不能下床,田玲决定去看看他。
     
        一个人→很多人
     
        3月,重庆晚报记者报道了杨爷爷和田医生的故事,出院后的杨爷爷,被社区、医院、志愿者、好心人持续关注,终于不再是“一个人”——在社区和医生反复说服下,倔强的杨爷爷终于住进铜罐驿附近的夕阳红老年公寓,起码,有其他老人为伴,有护工照顾,不用一个人蜗居在即将拆迁的黑乎乎的老房子里。入夏以来老人情况不太好,疼痛加剧,经常去附近西彭的安仁医院住院。前一日,社区传来信息,老人回到养老院后,不能下地走路了,时而清醒时而迷糊。
     
        田玲看到信息后躲起来悄悄哭,这段时间她总是打不通老人电话,心里也是揪着的。下午还有一大堆病人等着田玲,她只能中午抽空赶去养老院。老人住院时的护士长刘红丽已调到其他科室,知道情况后,她也跟田玲一起去。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里,田玲几乎不说话,望着窗外。
     
        一个人→和他最信任的人
     
        养老院在铜罐驿通往西彭的路上,公路边进去一个大院子,三层楼的建筑,可以容纳40多个老人。当时正是午休的时间,院长孙利琼带路,长长的走廊尽头有四个单间,杨爷爷住在其中的一间。田玲进去,坐在床头,握住他的手。眼泪要掉下来之前,她赶紧拉起口罩把脸遮住。老人高兴地咧嘴笑了:“哎呀,田医生,你那么忙,还跑恁个远来看我……”孤单的门牙说话不关风,但居然发音也很清晰。
     
        ——“杨爷爷你现在还有哪里不舒服?”
     
        ——“我就是背痛。脚也没力气,下不了床。”
     
        ——“我看看你用的药……”田玲把老人枕头边的药盒检视了一遍,又一一问了服用量。
     
        ——“田医生,能不能跟这边的医院说一下,多开一些吗啡嘛?现在只剩下这半盒了,我怕不够,舍不得吃,痛得实在遭不住了才吃……”
     
        ——“我来想办法。该吃药要吃,不要惜着……”
     
        老人突然想起屋子里没开空调,赶紧喊孙院长帮忙开。田玲阻止了,一楼四处浓荫,只开风扇,正好是老人适宜的温度。一老一小,聊起了住院的某个病人,某个他们两人才知道的笑话。笑过,老人又叹息一声:“我这辈子多活出来的几年,都是你给的……”田玲岔开这话,问他:“你的电话怎么打不通了?”“充不起电了,坏了。”再问要不要给他买个老人机?他摇摇头:“不用了。”
     
        ——“那你有事情就喊护工给我打电话,我的电话你记得吧?”
     
        ——“你的电话我永远记得……”
     
        田玲转身跟我们说,她想单独跟老人说说话。
     
        一个人→一个人
     
        再出来的时候,眼睛和鼻子都红了。她跟护士长商量,可以拿老人的医保卡和麻醉卡到肿瘤医院开药,再带过来。想想又担心老人万一需要紧急入院,医保卡不在身边,会很麻烦。最后商量的办法,由护工每半个月去西彭的医院给他开吗啡。
     
        社区工作人员刘燕告诉重庆晚报记者,这段时间老人情况不好,社区这边隔三差五就会去看看,费用这边都跟院里商量好,没有增加老人负担。甚至,他们已经联系好了附近的公墓,老人关心在意的问题,他们都已经妥善安排。“每次去看他,走的时候,他都眼泪花花的……”刘燕说,有人去跟他说说话,他都很高兴:“他也吃不下啥东西,也不需要更多,也就是关心一下,对他是个安慰。”
     
        离开的时候,护士长特地叮嘱老人,即使走不动了,也要在床上多活动腿,以免肌肉迅速萎缩。院长孙利琼有些迟疑地问田玲:“个别护工和老人,有点怕……他偶尔会吐血……他们怕传染……”田玲又耐心地科普了一次:“不传染的,你看我,跟他说话都不戴口罩的,我一直都拉着他的手。你跟大家说,不要怕。”问田玲是否要进门跟老人告别,她摇头:“刚才说过了……告别太多了……能少就少吧……”
     
        重庆晚报记者 刘春燕 摄影报道
预约挂号 结果查询 举报邮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