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健康品蟹!

发布时间:2019-10-22 本文来源:中医肿瘤科

“持螯把酒与山对,世无此乐三百年。”秋风送爽,河蟹正肥美,甘香流油的蟹黄,白嫩鲜甜的蟹肉,馋得让人直流口水,食指大动。

不过就是这一只小小的螃蟹,让人心生欢喜,也让人几多烦忧。几年前,6只大闸蟹让某影星陷入重度昏迷的新闻仍让笔者记忆犹新。在肿瘤医院,因大闸蟹引发的疾病也不无常见。

多年前,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医肿瘤治疗中心主任王维的一位肿瘤病人就曾因吃螃蟹而突然去世。王维主任接诊到这位胰腺癌晚期患者刘先生时,他才六十多岁,因其癌症转移到了肝脏,其他医院的医师说他最多只能活两个月。对生命抱有一线希望的他来到我院进行中医治疗,病情逐渐稳定。第二年,他还长了十多斤。很可惜的是,就在来我院治疗的第四年零九个月的时候,他过世了。

那一年的中秋佳节,刘先生和几个老友相聚,相谈盛欢之余,也少不了品尝当季美食——大闸蟹。不住口的刘先生也因吃了螃蟹,引发消化道出血、疼痛,而离开人世。

人生在世,不少人会想着及时行乐,该吃吃、该喝喝,才不枉来世间走这一招。可在健康面前,笔者认为还是需要计较些。俗话说“病从口入”,了解怎样健康饮食,或许能避免像刘先生一样的悲剧发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与河蟹相关的小知识,让你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亦可兼顾身体健康。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河蟹性寒、味咸,有小毒,入肝、胃经,具有清热散结、通脉滋阴、生精益髓、强壮筋骨等功效。现代科学研究也发现,蟹的可食部分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核黄素、硫胺素、尼克酸、维生素及多种游离氨基酸等成分。

河蟹并非人人适宜

蟹的营养价值虽然很高,但并非人人适宜。《本草经疏》谓:“跌打损伤,血热瘀滞者宜之,若血因寒凝结,与夫脾胃寒滑,腹痛喜热之人,咸不宜服。”那么,哪些人不宜吃蟹呢?

1、对吃蟹有过敏史,或有荨麻疹、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的人不宜吃蟹。

2、胆囊炎、胆石症、肝炎、慢性胰腺炎及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应尽量少吃或不吃,更不能以酒伴蟹开环畅饮,以免加重病情或引起上述疾病的急性发作。

3、腹泻、胃痛、感冒、发烧或脾胃虚寒的人群不宜吃蟹。大闸蟹属寒性食物,蛋白质脂肪含量高,不宜消化吸收,同时会加速脾胃不适,出现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健康品蟹注意这些事项

1、不宜过量。虽然大闸蟹营养丰富,但不宜过量食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人体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应低于300毫克。黄蟹膏胆固醇含量高,有时一只大闸蟹的胆固醇含量已超出一个人每日的摄入量。因此,建议每次吃大闸蟹不宜超过1只,一周最多吃2~3次。

2、不吃死蟹。河蟹含有大量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活螃蟹可以抵抗和抑制这些致病微生物的生长,一旦死后,致病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分解蟹肉,有的细菌还产生毒素。人们吃了死蟹极易引起食源性疾病。另外,河蟹死后体内会产生大量组胺,加热后也很难破坏它,食用后易诱发过敏反应,也容易引起中毒。

3、不吃生蟹、醉蟹。大闸蟹烹煮前,要用刷子及水清大闸蟹,彻底煮熟后才可食用。因其体内存在多种微生物,尤其是肺吸虫的幼虫卵用黄酒、白酒浸泡并不能将其杀死,极易诱发肺吸虫等寄生虫疾病。

4、不吃四“部件”。蟹的体表、腮和胃肠道里有很多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食用前必须除尽蟹腮、蟹肠、蟹心和蟹胃。

5、佐以姜末、醋、紫苏等调味品食用。吃蟹配以这些调味品,不但可以提升蟹的鲜美滋味,还可起到杀菌作用。

6、婴幼儿不宜吃蟹,学龄儿童每次吃蟹,建议半只为宜。

7、肿瘤患者慎食。肿瘤患者身体免疫力较差,特别是放化疗中的患者,身体更加虚弱,大闸蟹又为大寒之物,一般不建议肿瘤患者食用。

关于蟹的谣言

1、吃蟹会导致流产?

从中医角度来说,螃蟹是大寒之物,但是否会引起孕妇流产,与其个人体质和食用量有很大关系。如果孕妇是虚寒体质,或者习惯性流产,那么不仅需要少吃螃蟹,其他寒凉的食物都要少吃。对于体质正常的女性来说,也建议少吃。

2、螃蟹不能与柿子同食?

柿子中含有鞣酸物质,在还未成熟前鞣酸含量较大。一般来说,未成熟的柿子果肉苦涩。鞣酸含量较大的柿子与螃蟹同食,容易与螃蟹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凝固成块状物难以消化,从而引起便秘等胃肠不适。另外,在空腹情况下,大量进食柿子也极易凝结成块,形成“柿石”,并产生相应症状。

预约挂号 结果查询 举报邮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