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党员】蒋正英:重症监护室里的“守护人”

发布时间:2020-11-22 本文来源:宣传教育科

高挑的身材,垂肩长发,微笑对人,干练做事,重症医学科蒋正英主任给患者及家属的印象就两个字:依靠。在患者及家属的心中,她是被寄予全部信任的人,是可以信赖和依靠的“贴心医生”。

每天固定项目是一天一次教学查房,以及危重患者治疗方案制定,督检医院基础医疗质量,不定期的全院疑难病例会诊、开各种会、阅读国内外文献,学术交流,外出讲课……她说,“忙,是因为需要不断提升自己和团队,在ICU这样一个病种繁多、病患病情危重的科室,没有全面的诊疗技术,何谈拯救生命?”

“被迫”挑起医院重症医学的大梁

有人说,重症医学科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因为在这里每天都可能上演着人间的悲欢离合。

在这工作了10年的蒋正英说,“我其实是一个胆小的人,比如去送别逝去的朋友亲人,只身一人去殡仪馆时,心里就有点发怵。但在病房面对逝去的病人时,却只有不舍与悲伤,这可能是与病人有感情的缘故。”

谈及从事ICU的历程,蒋正英笑言,这完全是“被迫”。2007年,蒋正英于重医大心血管专业在职硕士毕业,正逢医院刚刚成立ICU,缺少医护人员。由于她成绩优秀、能力出众,医院“无情”地打消了她想继续做一名麻醉医生,成为麻醉专家的梦想,决定外派进修重症医学一年,并挑起主任的大梁。

就这样,2008年,蒋正英毅然勇挑重担,重新回到临床,从头学习重症医学。33岁的她,成为没有上级医生,只有3张床位、3位下级医生的重庆市肿瘤医院(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成为了当时重庆重症医学界最年轻的科主任。

为保病人性命甘当“拼命三郎”

刚起步的ICU面临的困难超乎想象,但发展不能停步,随着医院的飞速发展,催促着ICU从3张床发展到6张床、9张床、23张床。要知道,ICU的一张床的工作量相当于普通病房的10张床。有限的医护人员配置,不断变化的重症病情,成为ICU成立之初的致命矛盾,蒋正英的团队三班倒、全年无休,甚至是深夜,都在病房熟悉病历,而她也俨然成为第一个兼任住院总的科主任。

十多年前,ICU收治了一位吸入性肺炎的老年重危患者,多次全市会诊,专家们一致都判断这位患者存活的几率为“0”,而作为最了解的病情的医生,蒋正英却认为还有一线生机,在诊疗期间,她连续一个月住在医院,全程守候观察,实在困了,就调好闹钟每隔两小时便起床观察病人,调整治疗方案。在蒋正英的精心呵护下,那位患者竟然奇迹般的康复出院。

朋友见她犹如“拼命三郎”地工作,劝她多注意休息,“牺牲几天休息时间能换回患者的生命,值!”蒋正英说,危重病人的病情变化可以说是瞬息万变,只能靠不间断守候来随时监控。而挽救重症患者,是一场与时间的比赛,死亡随时都可能降临,时刻的警惕、监护和调整治疗方案,是挽回患者生命的关键。

由技术建团队 向质量要发展

阳光总在风雨后,重症医学科十余年的建设历程,蒋正英主任带领团队砥砺前行,一路走来,尽显重症芳华。

重症医学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路上经历了艰辛和挫折,迎来了希望和辉煌。”在科室十周年庆典上,蒋正英感慨万千,并一一列举出成绩单:成立十年,没有一例有效投诉;院内医疗质量考核长期名列榜首;每年医院处方考评,违规用药零查处;作为医院最年青的临床科室,后来居上,成为医院“三基三严”培训基地;成为全市ICU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成员单位;引领重庆市镇痛镇静技术培训及重症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培训工作;引入德国Diakonie创伤中心的医疗规范、流程、管理,2019年作为秘书长单位加入亚太危重症医学会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成为全国八家、西南唯一的核心单位之一,并作为组长单位牵头全国多中心研究。

“在专科医院中,对ICU医生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为全科医生,这对医生技能的考验是巨大的;在ICU发展道路上,创新驱动了发展,我们不断进行体制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向病患及家属、医院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蒋正英说。

现在的蒋正英每天很忙,查房、讲课、会诊,甚至连周末行程也排得满满的,在市内国内到处讲课、教学查房,但她内心非常平和,不骄不躁、不疾不徐。她自嘲说,自己爱“臭美”,喜欢忙里偷闲去逛逛街,买些个漂亮衣服。平时还会客串“知心姐姐”,为同事们调解家庭关系、工作关系。

“每天都是像在战斗,每分每秒都要过得充实,不能虚度。”蒋正英说,重症医学让她明白了人生的真谛,让她懂得珍惜拥有,也让她的内心更加强大。“我的团队要不断强大,否则还拿什么拯救生命。”

原文链接:http://app.12371.gov.cn/dddy/?isShare=true#/news_detail/49596

预约挂号 结果查询 举报邮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