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超声医学科 科普知识详细

“狡猾的胆囊小帽”,哪里逃!

发布时间:2025-06-18

一、容易被忽视的“胆囊小帽”  

许多人因右上腹隐痛、饭后腹胀或偶尔的恶心呕吐就医,常被诊断为“胆囊炎”或“胆结石”,却可能忽略了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胆囊腺肌症。这种疾病因胆囊壁的黏膜和肌层异常增生,形成类似“戴帽子”的局部增厚(多见于胆囊底部),被称为“胆囊戴帽征”。随着现代人高脂饮食、久坐等生活习惯的普及,胆囊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超声造影技术的进步为这类疾病的精准诊断提供了重要支持。

胆囊腺肌症示意图

二、患者临床表现:隐匿与复杂并存  

胆囊腺肌症患者症状差异较大:  

1. 无症状型:约30%-50%的患者无任何不适,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2. 慢性胆囊炎样症状:表现为右上腹隐痛、饱胀感,疼痛可能向右肩背部放射,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  

3. 并发症相关症状:若合并胆囊结石或感染,可出现剧烈胆绞痛、发热甚至黄疸。  

值得注意的是,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病变类型(局限型、节段型、弥漫型)有一定关联,例如弥漫型更易引发胆囊功能异常。

三、医生的“火眼金睛”——超声造影  

超声造影表现:动态捕捉病变细节  

超声造影通过注射微泡造影剂,可动态观察胆囊壁的血流灌注情况,显著提升诊断准确性:  

1. 胆囊壁增厚特征:  

局限型:胆囊底部局部增厚,造影显示增厚区域呈等增强或低增强,内部可见无增强的罗阿氏窦。  

弥漫型:全胆囊壁增厚,壁内多发无增强小囊腔(罗阿氏窦),合并胆固醇结晶时可见“彗星尾”快闪伪像。  

胆囊腺肌症分型示意图

2. 血流动力学特点:  

病灶区血流信号稀疏,与周围正常组织对比明显,无恶性肿瘤的异常血管生成。  

3. 动态观察优势:  

可清晰显示罗阿氏窦的分布及与胆囊腔的关系,避免普通超声因胆汁黏稠或结石干扰导致的误诊。

1:胆囊底部节段性增厚,壁内可见囊状无回声区;

图2

3

图4

2-图4增强时间依次为15s,26s及1min41s,超声造影表现为:胆囊底部低回声病灶与胆囊壁呈不均匀同步增强,内可见囊状无回声区(图3),黏膜层及固有层连续性完整,增强晚期呈同步消退。

胆囊腺肌症需与以下疾病鉴别,超声造影的细节特征尤为关键:  

1. 胆囊癌:  

普通超声显示胆囊壁增厚不规则,血流信号丰富,可见浸润性生长。超声造影显示病灶区快速高增强,动脉期强化明显,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2. 慢性胆囊炎:  

胆囊壁均匀增厚(通常<3mm),无罗阿氏窦或彗星尾征,炎症活动期可见血流信号增多。  

3. 胆囊息肉:  

多为单发带蒂结节,基底无血流信号,超声造影呈均匀低增强,无壁内囊性结构。  

关键鉴别点:胆囊腺肌症在超声造影中表现为增厚胆囊壁内无血流信号或稀疏血流,罗阿氏窦(囊状无回声区)无增强,而胆囊癌则呈现异常丰富的血流和快速增强。

各种胆囊病变示意图

、治疗方法:从保守到微创的多元选择

1. 无症状患者:建议定期随访(每6-12个月超声检查),监测病变进展。  

2. 药物治疗: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可改善胆汁淤积,缓解症状。  

3. 介入治疗: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术适用于急性感染或胆囊压力过高的患者,快速减压并控制炎症。  

4. 微创手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针对症状反复、合并结石或疑似恶变者,创伤小、恢复快,是当前主流术式。  

5. 创新疗法探索: 电刺激疗法通过调节胆囊肌层神经活动改善排空功能,适用于早期节段型病变。  

胆囊腺肌症虽为良性病变,但其症状隐匿且存在潜在恶变风险,需结合超声造影等先进技术实现早诊早治。患者日常应注重饮食清淡、规律作息,高危人群定期体检,让“沉默的胆囊”不再成为健康隐患。

参考文献:

[1]陈炫武,杨传玉,蒋敏杰. 胆囊腺肌症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进展[J]. 外科理论与实践,2022,27(1):87-90.

[2]李长忠,杨晓娟,马娅,等. 微血流成像与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对比[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23,39(5):545-548.

[3]苏晖,张波,刘翠云,等. 超声造影对胆囊腺肌症的诊断价值[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6,13(5):389-392.

[4]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 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2021版)[J]. 中华外科杂志,2022,60(1):4-9. DOI:10.3760/cma.j.cn112139-20210811-00373.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预约挂号 结果查询 举报邮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