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脑损伤是指围产期因各种因素导致的新生儿不同程度的脑缺氧缺血性和/或出血性损伤,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健康,是新生儿死亡和长期神经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新生儿脑损伤的进展取决于损伤与修复反应间的平衡,临床及早干预可明显改善其神经发育结局。因此,早期发现并确诊新生儿头颅疾病,并进行有效鉴别,对临床治疗、处理及改善新生儿脑损伤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新生儿脑损伤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有CT检查、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检查。CT 能够清晰地显示脑部的解剖结构,对颅内出血的诊断较为敏感,尤其是对于急性出血,可以快速确定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但CT有辐射,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MRI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强,没有辐射,能够发现微小的脑实质损伤、脑干和小脑的病变等。不过MRI检查时间较长、噪声大,需要新生儿镇静,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新生儿可能有一定难度。相对而言,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快捷的检查方法,并且无需使用镇静剂,超声医师可进行床旁检查。超声通过新生儿及婴儿未闭合的囟门作为声窗,可以观察脑室系统、脑实质等结构,对脑积水、颅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脑损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且超声检查能动态观察病变的转归,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帮助临床及时干预,积极预防,减少和避免中枢神经系统的伤残,挽救患儿生命及提高生存质量。
常见的新生儿脑损伤——脑出血。新生儿脑出血分为以下几种:
1、脑室内出血:临床采用Papi1le分级法来判断脑室内出血的程度,共分四级。Ⅰ 级:超声表现为室管膜下生发基质出血,在侧脑室前角或体部外侧壁下方可见局灶性高回声区,不伴脑室扩张。Ⅱ 级:除了室管膜下出血外,血液破入脑室,引起脑室内出血,在脑室系统内可见到高回声团块,但脑室无明显扩大。Ⅲ 级:脑室内出血伴有脑室扩张。超声下不仅能看到脑室里的高回声出血物质,还能发现脑室的宽度增加,侧脑室体部宽度超过15mm。Ⅳ 级:在Ⅲ 级的基础上,出血还累及脑实质,脑实质内出现高回声区,随后可出现囊性变。
2、脑实质出血:在超声上表现为脑实质内局限性或弥漫性高回声区,边界可清晰或模糊。
3、硬膜下出血:上矢状窦出血靠近脑周边部位,超声不易显示,下矢状窦及直窦、横窦出血可探及。
4、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脑沟、脑回表面高回声。
5、小脑出血。
6、丘脑、基底节部位出血。
因此头颅超声是新生儿脑损伤筛查和随访追踪的首选影像手段,在新生儿头颅疾病的诊断中有很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丹丹,秦芩,童明辉.超声在新生儿常见脑损伤中的应用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21,23(08):615-618.
2. 刘磊,夏焙,罗红,尹立雪.新生儿及婴儿颅脑超声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21,18(06):534-542.
3. 沈丽青.头颅超声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的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9):240-241.
4. 孙雪连.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8,(09):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