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核医学科 科室动态详细

高润霖院士:D-SPECT检测可明确患者“心肌缺血有/无”

发布时间:2015-06-16

    
    

    在“核素心肌无创诊断(MPI)”会议上,《门诊》杂志采访了高润霖院士、葛均波院士、李亚明教授及陈韵岱教授,分别针对D-SPECT技术在中国冠心病介入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小编进行了内容编辑,分享如下!


     

    本期专家:高润霖院士

     

    《门诊》:目前,一种名为“GURU”的智能诊断系统已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通过D-SPECT技术在拟行PCI术前对患者做出“Yes” or “No”的精确化筛查。您认为该评估系统如何对临床决策进行规范化指导?

     

    高润霖院士:GURU智能机器自学习诊断技术是一个完善的智能诊断系统,该系统能够对PCI治疗标准的实施发挥较好的作用。首先通过D-SPECT检测明确患者“心肌缺血有/无”,随后进入评价系统,包括缺血程度、缺血部位,最后对患者是否予以PCI介入治疗给予Yes/No的回答。因此它确实是一项非常有前途的检查方法,原因在于它将数以千计的心血管医师的临床经验融合在一起,转化成一种智能系统,不仅能诊断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还可以最终给出明确的是否血运重建的建议。因此,该技术可为PCI适应证的选择提供明确、可靠的依据。

    
    特别强调的是,它不仅仅是个别医师的经验。该系统实际上是将众多医师的经验综合,按照指南规范来选择适宜血运重建的患者,通过大数据比对的综合评估获取对于个体患者决策的最佳指导。个人认为它是一种更为科学和准确的检测方法。


    
     

    《门诊》:SPECT技术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率较低,大部分心血管内科临床医师和患者对该技术缺乏必要的了解。您认为哪些深层次原因导致这一现象?

     

    高润霖院士: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技术在我国显然应用不足。该现状主要取决于几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一些医师对SPECT在诊断心肌缺血方面的价值不明确;其次是我国从事心脏核医学检查的专业人员人数不足;最后是医保政策的限制。在北京、上海等地区,SPECT检查的医保报销比例较大,且核医学科发展较好,因此其诊断应用较广。而对于医保报销比例较低的地区,该检测将增加医疗开支。由于上述三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今后我们应充分利用这项检测手段:明确它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无创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能够减少许多患者不必要的创伤性检查;无创检查做完以后,有必要的情况下再让患者行有创检查。整体而言,这一先后顺序有益无害,且能够相应减少患者的医疗开支。因此,关键在于应进一步提高医师对拟行PCI患者心肌缺血检查的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是一项确定有无心肌缺血和缺血范围的有效方法。医师还应该向患者介绍核素检查的安全性,打消部分患者对核素显象技术的安全性的顾虑。最后,应该向政府建言在医保方面提高核医学相关检查的覆盖度和报销比例。这样,才能让这一先进技术造福更多患者。

预约挂号 结果查询 举报邮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