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影像科 科室动态详细

科研速递|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久权乳腺科研团队在线接收SCI论文:双能CT定量参数在乳腺癌良恶性鉴别诊断及组织病理学和分子亚型预测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11-18 本文来源:影像科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久权教授乳腺科研团队在Quantitative Imaging in Medicine and Surgery接收题为Dual-Energy CT Quantitative Parameters for Differentiating Benign from Malignant Lesions and Predicting Histopathological and Molecular Subtypes in Breast Cancer的研究论文,探讨双源CT定量参数在乳腺肿瘤鉴别诊断的应用。文章为该团队在双能量CT在乳腺领域应用研究接受的第三篇文章。

研究背景

双能量CT在肿瘤影像定性方面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双能CT常见良、恶性肿瘤的鉴别、组织病理学和基因分型等方面已引起广泛的研究兴趣。到目前为止,鲜少有研究者将双能量CT应用于乳腺,只有几项研究通过双能量CT重建图像评估了乳腺病变的可见性。一项小样本研究表明,浸润性非特殊癌的碘浓度高于导管原位癌(DCIS)和良性肿瘤。然而,应该考虑更多的双源CT量参数。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研究专门研究双能量CT对乳腺肿瘤的诊断性能。因此,我们假设双能量CT定量参数可以在术前用于乳腺肿瘤的定性。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双能量CT定量参数对乳癌患者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性能,并预测乳腺癌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和分子亚型。

研究方法

本研究前瞻性纳入了130乳腺肿瘤患者44个良性病灶,117个恶性病灶)所有患者均行双期胸部双能量CT扫描,测量双源CT定量参数【归一化碘浓度(NIC),归一化有效原子序数(nZeff)及能谱曲线斜率(λHu)】,比较定量参数在良、恶性病变、浸润性非特异性癌和DCIS,以及四种分子亚型之间的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定量参数的诊断性能。

1.本研究中病变分类策略的流程图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乳腺恶性肿瘤的动静脉期NICλHunZeffCT均高于良性病变(P<0.001)。静脉期λHu的鉴别诊断能力最强,曲线下面积(AUC)0.9,灵敏度为84.1%(37/44),特异度为86.3%(101/117),准确率为85.7%(138/161)。浸润性非特殊癌动、静脉期NIC均高于DCIS (P<0.001)。静脉期NICAUC0.77,敏感性为75.0%(12/16),特异性为81.2%(82/101),准确性为80.3%(94/117)。与非luminal A亚型相比,luminal A亚型的静脉期NIC、动静脉nZeff值最低(AUC0.91)

2. 患者1,左乳房纤维腺瘤(箭头)47岁女性静脉期增强后的典型双能CT图像。患者263岁女性左侧乳腺浸润性癌,luminal B亚型(箭头)增强静脉期的典型双能CT图像。

3. 双能CT定量参数NICλHuNZefCT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性能

研究结论

这项研究表明,双能CT定量参数是鉴别乳腺癌患者良恶性病变、预测组织病理学和分子亚型的一种可行且有价值的无创性方法。

第一作者简介

王晓霞,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硕士,主治医师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科住培基地教学秘书

主要研究方向为乳腺肿瘤影像学;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MDT专家组成员;

以第一作者发表CSCD论文4篇;

以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 3篇;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

第二作者简介

刘代洪,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博士,主治医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神经影像学与肿瘤影像学

以第一和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

以第一作者发表CSCD论文2篇,参与发表SCICSCD论文15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

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

通讯作者介绍

张久权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科科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第五批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

曾赴美国Emory大学访问研究一年赴埃塞俄比亚军事医疗援助1

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神经影像学和肿瘤影像学;

参编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医学影像学》在内的专著3

社会任职: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组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放射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放射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会胸心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西南学组委员、中华放射学会磁共振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磁共振学组委员、重庆市第一届大型医用设备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等。

主持或者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十余项;

共发表SCI论文6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共同)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JNNPHuman Brain MappingNeuroimage ClinicalJMRI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3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8.272分,累计影响因子191分以上,正面引用超过1648

先后担任Human Brain Mapping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Frontiers in Neurology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Brian and BehaviorActa Radiologica等杂志审稿人。


预约挂号 结果查询 举报邮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