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肿瘤内科 科室动态详细

科研创新丨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咏生教授团队综述线粒体动力学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和潜在靶点

发布时间:2023-09-07 本文来源:肿瘤内科

   近日,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咏生教授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JIF:39.3)发表综述性论文《Mitochondrial dynamics in health and disease: mechanisms and potential targets》,介绍线粒体动力学的调控机制,重点总结其在调节细胞功能方面的作用,以及在健康和疾病中的变化规律,并为调节线粒体动力学防控疾病提供新的见解。

   线粒体是细胞内最重要的调控代谢的细胞器,线粒体动力学经历持续的裂变、融合、自噬和转移等过程,它们决定着线粒体在细胞内的分布以及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重塑。线粒体动力学参与调节细胞代谢、运动、分化、周期、衰老及凋亡等多种细胞功能,在人类健康和疾病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

线粒体动力学对细胞功能和适应环境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对线粒体动力学的分子机制和调节信号还存在许多未知。该综述详细阐释了线粒体动力学过程,调控线粒体裂变和融合的关键蛋白和信号,线粒体动力学与细胞功能,以及线粒体动力学在健康(运动、长寿、饮食等)和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缺血再灌注损伤、肿瘤等)中的作用,介绍了靶向线粒体动力学治疗多种代谢性疾病的潜在新策略,并对该领域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

   干预线粒体形态重塑可能会影响细胞的适应能力,甚至导致细胞死亡,因此需寻找到更加特异的目标分子。线粒体动力学与细胞的代谢密切相关,但代谢产物对线粒体分裂和融合的影响尚不清楚。此外,线粒体动力学与其他器官之间的关系以及信息传递的途径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总之,调节线粒体动力学为维持细胞和机体稳态提供了潜在的方法。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的进展,靶向线粒体动力学将成为预防和治疗线粒体疾病的有效武器。

本文的第一作者是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陈文和赵化侃。

第一作者

陈文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治医师,在职博士。长期从事肿瘤的内科治疗,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免疫。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CSCD论文4篇。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荣获 2021 年度“重庆市向上向善好青年”。

赵化侃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长期从事肿瘤代谢及免疫领域的基础与转化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等9项课题,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TTT、Cancer Res、Theranostics、Cancer Lett及Mol Biomed等期刊发表多篇SCI论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专利1项,参编著作1部;现为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数字医疗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免疫学会理事、肿瘤与代谢免疫专委会常务委员,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骨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评专家、Front Immunol客座副主编、多个SCI杂志审稿人等。

通讯作者

李咏生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临床研究病房(I期病房)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导,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专注于肿瘤免疫代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重庆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课题18项,以PI身份牵头和参研国际和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80余项。入选国家中组部“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计划、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中青年医学卓越团队带头人、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重庆市青年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担任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肿瘤代谢专委会常务委员、肿瘤免疫代谢专家组组长,肿瘤与微生态专委会常务委员,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肿瘤罕见病疑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化疗学组组长。共发表SCI论文80余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在Immunity、STTT、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Cancer Research等杂志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IF>30的5篇,IF>20的2篇,IF>10的10篇。累计影响因子(IF)大于500,他引>5000次,H-index 36。主/参编著作7部,获得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7项。荣获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首批“最具潜力青年肿瘤医生” 、树兰医学青年提名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预约挂号 结果查询 举报邮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