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综合科 科普知识详细

体表肿瘤的科普知识

发布时间:2015-05-31

    体表肿块(肿瘤)就是长在人体皮肤表面及皮肤深面的各种肿块。很多体表肿块是在无意中摸到的,不痛不痒,生长缓慢,难以察觉。体表肿块有良、恶性之分,大多数是良性肿瘤,但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发现体表肿块后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变化?
    1.病史:包括肿块发生、发展的情况;病程中的变化等。
    2.肿块生长速度:短期内生长迅速的肿块需要引起重视。
    3.肿块表现:包括颜色、质地、边界情况、与周边组织器官的关系、活动度等。
    4.皮损表现:包括血管扩张情况、皮肤厚度的变化、有无出血流脓等情况等。 
    体表肿块在诊断明确前通常需要哪些检查?
    1.医生检查;
    2.B超检查;
    3.CT检查;
    4.磁共振(MRI);
    5.血管造影(DSA);
    6.穿刺+组织活检。
    以下是常见的良性体表肿块(即不影响身体健康,如无特殊需要可不做处理,平时注意观察即可):
    黑痣
    正常人平均有15-20颗痣,大多数痣是在2岁以后才出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时还会出现新的痣。按痣在皮肤上生长层次的不同,可分为皮内痣、交界痣和混合痣。一般情况下痣是比较稳定的,只有极少数的痣会发生恶变,比如生长在易摩擦部位如手掌、足底、甲床和口唇及外生殖器粘膜等部位的交界痣、蓝痣、小儿先天性的巨大的黑痣等。如果平时稳定的痣突然出现增大、颜色改变、破溃、脱毛、出现卫星灶、感染、疼痛等,应尽快去医院检查,手术切除并作病理检查。
    多数人出于美容角度考虑要去祛除体表的黑痣,方法主要有激光和手术两种。治疗方法的选择一般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大小:直径<5mm的小痣可以采用激光治疗,疤痕并不明显,大痣则用手术切除;(2)深度:一些不突起的痣位置往往较深,如果采用激光治疗容易留下一个较深的坑,可以选择手术;(3)部位:手掌、足底、指(趾)甲下、口唇及外生殖器等部位的痣存在恶变的可能,故可以作预防性切除;(4)性质:只有在明确是良性的情况下才能用激光“点”痣,因为已经“点”掉的痣就变成“一缕青烟”了,无法再做病理检查了。如果痣的良、恶性尚不明确,也建议采取手术并在术后把切下来的痣送去做病理检查。

    婴幼儿血管瘤
    原来的“血管瘤”这一概念,目前已被更正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类疾病。狭义的“血管瘤”多指出生即被发现的“婴幼儿血管瘤”。发病率高达1%以上,是最常见的儿童期良性肿瘤之一。通常有四个显著的特点:1、出生后短期快速增殖,2、女婴多见,3、自发溃疡,4、可自行消退。
    疾病的发展有三个过程:8个月左右之前都可能继续增生,被称为增生期; 1-1.5岁的时候瘤体处于静止状态,被称为稳定期;2岁开始大部分患者开始进入消退期, 5岁以内大约一半的毛细血管瘤可自行消退。
    “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体积较小的单发颗粒状婴幼儿血管瘤,可以选用的治疗方法比较多:(1)局部注射激素和平阳霉素、YAG激光或染料激光(585nm、595nm)凝固、小剂量的同位素(如磷32或锶90)覆贴照射等,这些方法都可以抑制血管瘤的增长,有时还能够达到基本治愈的效果。(2)手术切除是最彻底的治疗方法,但是会留下手术疤痕,如果瘤体位于面部以外的部位,可以考虑手术切除。(3)对于一些位于重要部位(如眼周、鼻尖、生殖器等)较大的血管瘤,无法使用上述各种方法治疗的,在2周岁以前可以通过口服激素进行治疗。如患儿因血管瘤出现心血管系统反应的时候可以使用干扰素治疗。(4)冷冻和大剂量的同位素治疗容易留下疤痕,一般不推荐使用。
    血管畸形
    大致可分为“毛细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静脉畸形”三类。
    1.鲜红斑痣:又称“红胎记”、“葡萄酒色斑”,均为毛细血管畸形的疾病范畴。发生率约0.3%,是常见的先天性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畸形。这类病变呈现界限清楚的斑片状,在婴幼儿时期呈粉红色,至中年颜色加深呈深红色,并随着年龄增长增厚成为结节状。治疗:鲜红斑痣至今尚无完美的治疗手段。传统的标准治疗方法是脉冲燃料激光,对一些激光治疗无效、伴发疤痕或增生扩张明显的鲜红斑痣,可考虑手术切除。
    2.海绵状血管瘤:即静脉畸形。用磁共振或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诊断。常表现为皮肤下的泛蓝色肿块,容易压缩、随体位变化而变化(如低垂、哭闹或挣扎时增大)、质地柔软,静脉畸形病灶内由于长年的血液缓流,有时会形成颗粒状的“静脉石”,甚至可以从皮肤外面摸到黄豆大的“石头”,这些静脉石刺激或堵塞血管就会引起疼痛。有时还会发生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消耗性凝血病。治疗:向病灶内注射硬化剂的硬化治疗方案已替代手术成为主流治疗手段。对于浅表较小的静脉畸形病灶,还可以选择长脉冲Nd:YAG激光等激光治疗。对少数肢体浅表的巨大病灶可首选手术治疗。
    3.蔓状血管瘤:即动静脉畸形。这种先天性血管畸形主要表现为静脉和动脉间不通过毛细血管连接而直接相通,因而可能出现局部色泽发红,触之发热,甚至可以有震颤感。随着年龄的增大,尤其是在发育期和女性的怀孕期,新陈代谢加快,组织快速增生,病灶会出现明显的扩张。这类病变发生在体表软组织中的机会远小于颅内,因此研究相对匮乏。该疾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治疗:单纯手术结扎动脉往往于事无补,反而有害无益。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选用靠近血管巢的介入栓塞治疗,但仍有复发和组织坏死的可能。大多数的软组织动静脉畸形至今仍难以完全治愈。对于一些难治性的畸形,手术是终极治疗手段。动静脉畸形的治疗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用介入治疗代替手术,随着技术的进步相信以后介入治疗可以解决绝大部分的动静脉畸形。
    黑毛痣
    学名称为“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简称“先天性巨痣”,也称“兽皮样痣”。是黑色素细胞痣的一种,为较少见的一种先天性皮肤良性肿瘤,其发病率接近万分之一。
    诊断标准:出生时即存在的任何部位的黑痣,面积在144cm2以上,或直径超过20cm,或肢体、躯干部痣面积大于900cm2,即可达到巨痣的诊断标准。但先天性巨痣的诊断不能依赖于绝对的面积大小,还应结合患者的体表面积,考虑其相对的大小。如病灶覆盖了眼睑、耳郭、手等特殊部位,形成较大的影响,修复要求也较高者,若面积小于上述标准,也可诊断为“先天性巨痣”。先天性巨痣除大小不等外,形态也常多种多样,可为斑点、斑疹、丘疹、斑块、结节、乳头瘤样或带蒂的丘疹,有的在大斑块基础上有大小不等的结节,边缘不规则,表面粗糙不光滑,色泽不均匀,还常有粗壮的毛发。
    治疗:先天性巨痣要给予及时治疗,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癌变,有国内学者对先天性巨痣的恶变率统计为1%~20%,国外学者统计为1.2%~42%。由于该病的特点是范围广泛,因此在整形外科临床上一直缺乏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法。对于范围相对局限、分散的病灶,手术是唯一能彻底治疗的方法。
    脂肪瘤
    也是一种常见的体表肿瘤,来源于脂肪组织,好发于四肢、躯干。大多数情况下是单个存在,有时也可呈现多发状态。脂肪瘤摸上去质地柔软、有清楚的边界,生长缓慢,如未压迫神经血管则无明显不适感,但往往影响外貌。治疗前可先做B超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多选用手术切除。整形医生会按照皮肤的纹理方向设计手术切口,一般不需要切除脂肪瘤表面的正常皮肤,完整取出瘤体后仔细缝合或用医用“胶水”粘合皮肤,手术切口一般不会超过肿块的直径,术后不会遗留明显的疤痕。
    皮脂腺囊肿
    又称“粉瘤”,是皮脂腺排泄受阻,内容物积聚形成的皮肤肿块,多见于面部、胸背部等油脂旺盛的部位,有时可见到皮脂腺开口被堵塞后形成的小黑点。应尽早手术,如果拖延可能会出现细菌感染等症状。如果已经发生红肿、疼痛、表面发热等感染的表现,最好暂缓手术,先通过药物控制感染,等炎症消退后再行手术。由于大部分皮脂腺囊肿都位于面部,所以手术最好请整形科医生做,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容貌的影响。
    以下是常见的恶性体表肿块:
    基底细胞癌
    属于低度恶性的皮肤肿瘤,是最常见的皮肤癌之一。老年人多见。好发于身体的暴露部位特别是面部(占 86%~94%),尤见于眼眦、鼻部鼻唇沟和颊部。
    病因:本病的发生多与暴露部位的皮肤受外界因素刺激损害有关。比如:日光长期暴晒,过量的放射线照射,化学物质(主要为无机砷类)刺激,创伤性因素(如慢性溃疡),以及一些已患有癌前病变(如皮脂腺痣、乳头状汗管囊腺瘤以及恶变前纤维上皮瘤等)的患者易发生基底细胞癌。
    治疗:该肿瘤较少发生转移,转移发生率与病变的大小和深度有关,大于3cm者,转移率为2%,直径5cm者转移率为25%;直径10cm者转移率为50%。因此早期治疗对防止肿瘤转移有很大意义。治疗首选手术对病灶进行扩大切除,即在病灶边缘再旁开1cm切除整个病灶和部分正常皮肤,并将切除的病灶组织送做病理检查,查看切口周缘及病灶底部直至均无肿瘤细胞发现。如果已经发生转移,则可根据具体情况辅以放疗和化疗。
    预防和注意事项:1.平时注意防晒,主要是防止紫外线的过多照射,出门应尽量涂覆防晒霜;2.及早注意和发现一些癌前期病变及时予以处理这在预防上有很大的意义。
    鳞状细胞癌
    鳞癌是中国人最多见的皮肤恶性肿瘤,约占皮肤癌的90%左右。鳞癌30~50岁年龄多发。往往由角化病、粘膜白斑及其它癌前疾病转化而成。好发部位为眼睑、鼻、唇、颞、颊、额、四肢等,包皮、龟头、躯干也可发生。与基底细胞癌相比,鳞癌发展较快,易出现转移。
    病因:鳞癌的发生一般认为与环境有关,尤其是阳光的刺激有明显关系,长期日光晒曝和慢性刺激是主要发病潜因,外伤、放射线照射、焦油类衍生物亦可诱发本病,盘状红斑狼疮、慢性溃疡、粘膜白斑、烧伤瘢痕及长期不愈的肉芽肿均可诱发鳞癌。
    治疗:争取早期手术,对较大肿瘤及分化良好者,首选手术扩大切除。手术后根据情况可再进行放疗。
    恶性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是由皮肤和其他器官黑素细胞产生的肿瘤。常表现为色素浓重的逐渐增大的结节,周围可绕以红晕。其发病率虽较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低,但恶性度大,转移发生早,死亡率高,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很重要。除了由巨大性先天性色痣续发癌变的病例多见于儿童外,恶性黑素瘤大多发生在成人。
    病因:颜面部的恶性黑色素瘤,常在色素痣的基础上发生,主要是由交界痣或复合痣中的交界痣成分恶变而来;口腔内的恶性黑色素瘤常来自黏膜黑斑,约有30%的黏膜黑斑可发生恶变。
    治疗:恶性黑色素的恶性程度高,多数患者发现时就很快转移。目前主要采用尽早扩大切除病变组织,配合化疗、生物、中医药及物理、放疗等综合治疗。对于发生于肢体的黑色素瘤,往往截肢(指)是必要的。
    预防和注意事项:早期处理皮肤痣及口腔内黏膜黑斑是预防恶性黑色素瘤最有效的措施。尤其对于足底、阴茎、龟头、阴道等经常摩擦的部位的黑痣应尽早予以去除。对近期有明显色泽加深、范围扩大或有其他变化的黑痣应加强警惕,尽早就医。
    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
    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皮肤恶性肿瘤,恶性程度较低,较少转移,但极易复发。患者通常为中年人。该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病程缓慢进行,开始为皮肤一硬性斑块,以后出现淡红、暗红或紫蓝色单个结节或大小不一、相邻的多个结节,呈隆突性外观,常常被误诊为皮肤纤维瘤而延误治疗。
    治疗: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手段,但一般的扩大切除术其复发率仍然有11%~50%,国外采用Mohs显微外科切除法,复发率可低至2%。

预约挂号 结果查询 举报邮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