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综合科 科普知识详细

狂犬病的防治知识

发布时间:2016-11-16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所致,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狂犬病被医学界称为只可预防,不可治疗的疾病,原因是狂犬病一旦发生,病死率几乎100%。
      一、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相差悬殊,短的10天半月,长的可达数年,多数病例的潜伏期集中在30-90天。狂犬病的临床表现特殊,开始时愈合伤口周围发痒、疼痛和麻木。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出现疲乏、食欲不振、头痛、失眠、恶心等症状;继而渐呈兴奋状态,有恐惧感,对声、光等刺激过敏。病人喉部有紧张感,常因水声、风吹等刺激而躁动不已、全身惊厥。“恐水症”是狂犬病的特殊症状,主要表现是病人闻水声和见水即咽喉或全身痉挛。狂犬病疾病后期病人逐渐安静,恐惧消失,痉挛停止,肌肉松弛,口流唾液,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常因呼吸和心力衰竭死亡。
      二、狂犬病传染源、传播途径
      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家畜中以犬为主,其次为猫、猪和牛、马等;野生动物,如蝙蝠、浣熊、狼、狐狸等也可传播本病。一些貌似“健康”的犬的唾液中可带病毒,也能传播狂犬病。在人们的观念中,狂犬病是“疯狗咬人”所致,而近年各地狂犬病死亡病例记录显示,这是狂犬病认识上的一个极大的误区。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外观“健康”犬的带病毒率高达5%~10%,咬人可疑犬的带毒率在30%以上,而野生动物的带毒率目前尚不清楚。在各地报告的狂犬病病例中,由犬引起的约占90%,由猫及其它动物引起的占10%左右。貌似“健康”而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已成为狂犬病最危险的传染源。
      病毒主要通过咬伤传播,也可由带病毒犬的唾液,经各种伤口侵入,少数可在宰杀病犬、剥皮、切割等过程中被感染。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
      狂犬病毒大量存在于狂犬的唾液中,当人被狂犬咬伤以后,狂犬病毒首先在伤口周围繁殖,并侵入周围神经组织,然后沿外周神经向中枢神经系统进犯。狂犬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临床症状才逐渐显露出来。
      三、狂犬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饲养宠物的家庭应圈养好自己的宠物,不要与宠物过分亲热。教育群众特别是儿童尽量不要挑逗猫狗等动物,减少被抓伤、咬伤的机会,不要让猫狗舔食皮肤伤口和黏膜。
      2、家养犬猫等宠物应定期到兽医部门注射兽用狂犬病疫苗,以降低动物狂犬病的发病率。
      3、如发现疯犬或可疑疯犬应立即处死,焚烧或深埋地面2米以下,严禁宰杀、剥皮和食用。
      4、积极开展暴露前免疫。因为部分病人从暴露到发病的时间较短,在狂犬病疫苗还未全程接种完即发病。这些病人即使接种高质量的狂犬病疫苗也难以得到保护。因此,接触动物机会较多的人群,如饲养宠物的家庭成员,特别是儿童,从事狂犬病病毒分离、鉴定、研究等工作的实验室人员、兽医、动物管理员和野外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居住或前往狂犬病流行区的人,可进行暴露前疫苗接种,共3针,0天(注射当天)、7天、21(或28)天各注射1针。
      5、当被犬猫或其他动物咬伤、抓伤时,应立即进行伤口处理和及时、全程、足量接种狂犬病疫苗,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必要时应使用被动免疫生物制剂。
      (1)伤口处理包括彻底冲洗和消毒处理,对于预防狂犬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用肥皂水或清水彻底冲洗伤口至少15 分钟,然后用2-3%碘酒或75%酒精涂擦伤口。Ⅲ级暴露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的Ⅱ级暴露者以及Ⅱ级暴露但暴露部位位于头面部者、且致伤动物高度怀疑为疯动物时,建议使用被动免疫制剂。目前较为成熟的用于狂犬病预防的被动免疫生物制剂有两种:人源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纯化的抗狂犬病病毒血清。
      (2)为保证疫苗质量,达到免疫效果,要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正规的狂犬病预防接种门诊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病人于第0(注射当天)、3、7、14、28天各接种狂犬病疫苗1个剂量(儿童用量相同)。疫苗接种期间,切忌饮酒、浓茶、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剧烈运动等,同时要避免受凉,防止感冒及过度疲劳。

预约挂号 结果查询 举报邮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