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顶尖抗癌专家,齐聚“第四届国际肿瘤精准医学高峰论坛”,他们都说了啥?

发布时间:2019-08-17 本文来源:2019CCO宣传组

2019中国肿瘤学大会暨第四届国际肿瘤精准医学高峰论坛于8月16日至19日在重庆举行。本届高峰论坛由中国抗癌协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天津)联合主办,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和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办。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郝希山院士和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Raju Kucherlapati教授将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和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长魏于全院士担任大会名誉主席。


精准医学是一种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人特征谱,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医疗模式,是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在医学临床实践中的交汇融合,是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精准是目的,而个体化是其实现方法。肿瘤的精准医学要求我们整合肿瘤患者的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免疫组学及代谢组学等多水平的特征谱,制定基于特征谱的常见恶性肿瘤的分子分型理论,开展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的新标准的研究,从而指导临床肿瘤精准医学诊疗方案的研发。



精准医学是肿瘤研究的前沿与热点。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个体化医学联盟等联合主办的个体化医学会议已连续举办十余届,在美国乃至世界都具有较高学术影响。2015年11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举行的第十一届个体化医学会议上,郝希山院士作为大会特邀嘉宾参会并作报告。会议期间,郝希山院士与大会主席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Raju Kucherlapati教授等决定2016年在中国举办肿瘤精准医学高峰论坛,邀请肿瘤精准医学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就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发展模式、产业化及临床应用前景等,进行深入和广泛的交流。



2016年9月,第一届国际肿瘤精准医学高峰论坛在中国天津成功召开。该论坛由郝希山院士和Raju Kucherlapati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会议邀请到40余位国际国内知名院士、专家作大会报告,注册代表达300余人。此次国际学术会议得到国内外同仁的高度评价和赞赏,大会主席郝希山院士和Raju Kucherlapati教授一致希望将此高峰论坛打造成高水平的肿瘤精准医学学术年会。


经过双方的积极努力,第二届、第三届高峰论坛2017年、2018年分别于天津和深圳成功召开,会议影响力持续扩大,逐渐成为肿瘤精准医学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年会,为推动我国肿瘤精准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这个成功的大会已举办到了第四届。第四届国际肿瘤精准医学高峰论坛继续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及知名学者分享肿瘤精准治疗最新动态和发展模式,尤其是肿瘤精准免疫治疗的要点、难点及前景与挑战,为相关专家和行业领导者搭建学术成果分享和经验交流的国际化平台,起到促进交流、加强合作、推动我国肿瘤精准治疗思路拓展、推动精准医学快速发展和进步的作用。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郝希山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王红阳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Raju Kucherlapati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Ludwig研究所Webster Cavenee教授,美国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首席临床研究官、癌症精确医学中心主任Bruce Johnson教授,美国墨菲特癌症中心院长兼首席执行官Alan List博士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将进行大会报告(大会研究成果见附件),并就新技术与生物信息学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精准医疗的商业化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专题讨论。会议期间还将举办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培训班,这也是自第一届高峰论坛开始便广受与会者欢迎的一个项目。



本次高峰论坛将是肿瘤精准医学领域的一次盛会,又恰逢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2019中国肿瘤学大会同在重庆召开,可谓双喜临门。两大盛会同时举办,将聚焦中国重庆,辐射世界范围肿瘤精准医学高端领域,向世界展示我国肿瘤精准医学学科建设成果和文化传承魅力。相信中外学者将在这里收获友谊、交流进展、加强合作,共同促进肿瘤精准医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附:大会研究成果

   肿瘤精准医学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品牌年会“第四届国际肿瘤精准医学高峰论坛”于2019年8月16日至18日在重庆召开。大会邀请了国内外顶尖专家及知名学者分享肿瘤精准治疗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可称群贤毕至,盛况空前。


大会主席、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郝希山院士做了特邀大会报告《中国乳腺癌的筛查》,分析了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在不同国家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指出不论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是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乳腺癌都已成为女性最高发的肿瘤,严重威胁着妇女的身心健康,而乳腺癌筛查是提高早期诊断率、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最为有效的方法。



郝院士详细介绍了我国在乳腺癌筛查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最新进展,强调基于中国女性乳腺癌患者发病较为年轻、乳腺体积普遍偏小且多属于致密型乳腺等特点,制定适合中国女性特点的群体性乳腺癌筛查指南势在必行。例如,在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中,对于国际上通用的乳腺钼靶摄影术结果为阴性的特定人群,乳腺超声检查是十分有益的补充。他进一步指出,目前乳腺癌的风险评估主要基于流行病学因素,而遗传因素的加入有望显著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研究显示,中国乳腺癌患者的遗传特征不同于欧美患者,因此针对中国人群乳腺癌易感基因突变的研究亟需加强。在这一精彩的主旨报告中,郝希山院士用坚实的数据阐明,在中国进行更大规模人群的乳腺癌筛查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而且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大会共同主席Raju Kucherlapati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他的大会报告《癌症治疗中的遗传学》强调癌症是一种遗传/基因组疾病,比如有些种系突变会导致癌症的易感性,散发性癌症中又可见同一基因的体细胞突变,而且几乎所有的癌症都有已知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此外,其它类型的遗传变化(拷贝数变化、结构变化等)也在癌症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全面了解癌症的所有基因变化将有助于开发新的癌症治疗方法。



在大会报告中,Kucherlapati教授详细综述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并特别指出,除基因突变外,基因拷贝数变异、突变频率、基因表达、DNA甲基化、线粒体DNA突变和病原体也在癌症中起着关键作用。恶性肿瘤的精准医学要求医生们获取癌症患者的基因图谱,使用遗传/基因组信息进行临床决策。建立包含临床、遗传和患者生存数据的大型数据库以及开发人工智能系统以设计最佳治疗方案是肿瘤治疗精准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Ludwig研究所Webster Cavenee教授和与会者分享了胶质母细胞瘤精准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胶质母细胞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恶性脑肿瘤,其常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然而效果并不理想,诊断后预期生存期只有约16个月。究其原因,则是胶质母细胞瘤具有内在的或获得性的抵抗放疗、化疗的能力。



在题为《PTEN的翻译后修饰介导了对放疗或激酶抑制剂的反应:一个新的靶点》的大会报告中,Cavenee教授揭示了胶质母细胞瘤抵抗放疗、化疗能力的起因。他的研究显示,在胶质母细胞瘤中,PTEN蛋白上特定酪氨酸(Y240)的磷酸化是胶质母细胞瘤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反应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胶质母细胞瘤对放疗反应的决定因素。这一磷酸化修饰会影响PTEN的生化特性,包括其在DNA修复中的作用以及对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的抑制作用。能够抑制这一磷酸化修饰的抗体在体内外实验中均显示出了与放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协同作用。后续的临床试验将进一步验证这一新靶点在胶质母细胞瘤精准治疗中的意义。



美国维克森林大学综合癌症中心癌症基因组学和精准肿瘤学主任张微教授的大会报告《精准肿瘤学——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指出,基因组学特征分析和二代测序技术使我们能够更精确地对患者进行预后分类和分组,从而有利于特定临床试验的设计。他还强调了“液体活检”尤其是循环肿瘤DNA(ctDNA)对肿瘤精准治疗的影响。



近年来,有大量的研究提示ctDNA在癌症早期诊断/预后、肿瘤异质性和克隆进化、治疗选择、疾病进展和对治疗的反应/抵抗监测等方面具有巨大价值。张教授分析了177例恶性实体瘤患者的ctDNA标本,发现ctDNA的突变模式与肿瘤分期无关,而且具有高ctDNA突变率的患者其死亡率也显著增高。因此,张教授进而提出将液体活检信息整合进现有的肿瘤TNM分期体系的设想。



最后,张微教授指出肿瘤精准医学仍旧面临巨大挑战,包括肿瘤异质性问题、可操作性问题(许多靶点尚无相应的药物)、再现性问题(许多研究的样本量仍偏小)、成本问题等。肿瘤精准医学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需要一起努力克服这些挑战,共同促进肿瘤精准医疗领域的发展和进步,造福肿瘤患者


预约挂号 结果查询 举报邮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