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CCO主旨报告 | 邵志敏:攻克三阴性乳腺癌——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2019-07-31 本文来源:党委办公室

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庆抗癌协会承办,国际抗癌联盟(UICC)、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协办的2019中国肿瘤学大会(CCO)将于2019年8月16日-19日在重庆市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以“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为主题,为了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呈献给广大肿瘤科技工作者,大会通过推荐遴选的方式确定了8个主旨报告内容,旨在体现中国肿瘤临床诊疗及相关研究进展,将由8位肿瘤学专家进行现场分享。

     「医悦汇」作为2019中国肿瘤学大会会议特刊及每日新闻独家制作方,将对8个主旨报告的内容亮点进行专题分享,以飨读者。本篇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带来的《攻克三阴性乳腺癌:路在何方?》的亮点分享。

     报告时间:2019年8月17日9:15—9:30
     报告地点:重庆悦来国际博览中心N2馆

     乳腺癌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中国,乳腺癌同样位居城市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且发病率持续增高、增速快、发病年龄较欧美更为年轻,成为威胁女性健康和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乳腺癌的治疗同样迅速发展。目前,乳腺癌已经进入分类治疗的时代。根据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的表达情况,乳腺癌可分为腔面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乳腺癌。抗雌激素内分泌治疗和抗HER2靶向治疗已经分别成为腔面型和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极大地改善了这两类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然而,针对ER、PR和HER2均表达阴性的三阴性乳腺癌,目前临床上仍以化疗为主,未找到可广泛应用的治疗靶点,这类早期易复发转移、预后最差的乳腺癌亚型,是乳腺癌治疗的难点。

      对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早期探索始于认识其分子本质。在这一阶段,研究人员认识到三阴性乳腺癌本质上是一群混合型乳腺癌,可以被分为4-6个亚型,进而提出了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的概念。此外,研究人员发现三阴性乳腺癌中存在一些高频的、特异性的基因组学事件,如BRCA1/2基因的胚系突变、PD-L1的高表达和雄激素受体的高表达,是潜在的治疗靶点。在此基础上,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模式逐步从一刀切的“群体治疗”转换为“分类而治”和“靶向治疗”。所谓分类治疗,是将三阴性乳腺癌划分为几个亚组,在亚组内部进行治疗。比如本中心运用全转录组数据建立预测模型,根据三阴性乳腺癌的复发风险将患者分为高危和低危组,并正开展前瞻性临床试验针对高危组患者进行强化化疗。此外,本中心还尝试运用转录组数据将三阴性乳腺癌分为四个亚型,并提出了四个亚型潜在的治疗策略。所谓靶向治疗,是指针对检测发现的特异性靶点进行治疗。如,IMPassion130证实,在免疫细胞表达PD-L1的转移性乳腺癌中,一线治疗在传统化疗基础上加用PD-L1拮抗剂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OlympiAD则表明PARP抑制剂在BRCA1/2胚系突变阳性、HER2阴性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可以提高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尽管如此,我们注意到“分类而治”和“靶向治疗”的治疗策略均存在一定缺陷。“分类而治”时,分类很难做到足够精细、足够彻底,每个亚组内部仍存在一定的异质性;“靶向治疗”时,治疗靶点阳性的人群往往较小,检测和治疗的效价比不高。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仍需要新模式、新策略。

      分子分型基础上的靶向精准治疗是三阴性乳腺癌未来潜在的治疗模式。考虑到三阴性乳腺癌存在较高的群体异质性,该治疗策略提出首先对三阴性乳腺癌进行分子分型,在此基础上挖掘每个亚型内部的治疗靶点并制定治疗方案。本中心于2019年在《Cancer Cell》期刊发文阐明了这一治疗策略。通过建立目前世界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多组学队列,本中心提出了三阴性乳腺癌的“复旦分型”:基地样及免疫抑制型(basal like immune suppressed, BLIS)、免疫调节型(immunomodulatory, IM)、腔面雄激素受体型(luminal androgen receptor, LAR)和间充质型(mesenchymal, MES)。在此基础上,本中心进一步挖掘了每个亚型内部的分子靶点,如LAR亚型内部的HER2突变和细胞周期调节紊乱、BLIS亚型内部BRCA1/2胚系突变的富集等等。这种治疗策略既考虑到了肿瘤间的异质性,也在亚型内部对治疗靶点进行了富集,提高了效价比。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中心首先尝试简化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分型。研究发现,利用AR、CD8、FOXC1三个免疫组化指标简化的分型与基于表达谱数据构建的分型可以达到75%的吻合度,极大的促进了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临床推广。基于上述治疗策略,本中心正在开展一项针对局部晚期或复发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伞形临床研究——FUTURE临床试验,将分子分型和靶向治疗有机结合,力求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
尽管三阴性乳腺癌目前仍是临床上“难治性乳腺癌”,随着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了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本质,越来越科学地对其开展治疗。在“分子分型基础上的靶向精准治疗”这一策略的引导下,未来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将取得更大的突破。

     作者简介

     邵志敏 教授
      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特聘教授。现任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长、乳腺癌研究所所长,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乳腺癌学组组长,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八届亚洲乳腺癌协会主席、St.Gallen乳腺癌大会专家团成员。主要从事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早期筛查和诊疗流程,开展临床试验提高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科研重点为乳腺癌的转化研究和乳腺癌转移机制研究等。已发表有关乳腺癌研究的论著近350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被世界医学文献引用逾3000次,主编专著4本。并多次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领衔团队分别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上海市乳腺肿瘤重点实验室及上海市教委“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B类”项目、上海市重要疾病联合攻关项目。先后主持国家杰青基金、国自然、十五攻关课题,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211工程II、985、973课题及其他省部级项目30余项。

预约挂号 结果查询 举报邮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