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7年发布的《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2012年中国胃癌新发病例约为42.4万例,其中男性新发病例为29.8万例,女性为12.6万例;全国胃癌发病率为31.8/10万,其中男性42.93/10万,女性19.03/10万。全国合计和男性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位居同期恶性肿瘤发病第2位,女性胃癌发病率低于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位居第4。胃癌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35岁处于较低水平,>35岁快速上升。2012年中国胃癌死亡病例约为29.8万例,其中男性约20.6万例,女性约9.2万例。全国胃癌死亡率为22.04/10万,男性29.67/10万,女性14.02/10万。全国合计和男性胃癌死亡率均低于肺癌和肝癌,位居同期恶性肿瘤第3位;女性胃癌死亡率仅低于肺癌,位居第2位。胃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0岁处于较低水平,>40岁快速上升。据2003年-2005年统计数据,胃癌合计5年相对生存率为27.4%。据CONCORD-2报道,2005-2009年,韩国、日本胃癌人群5年净生存率分别为57.9%和54%。我国胃癌生存率比这些国家差距较大,原因可能在于中国胃癌人权发现时晚期比例较高,因此在现阶段,提倡国民大健康时代,胃癌筛查工作刻不容缓,在胃癌早期及时发现疾病并进行对症治疗,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及提高其生存质量。
现阶段,研究显示胃癌发生并非一步到位,由正常组织细胞直接癌变,其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进展过程,如果能在进展过程中加以干预及处理,可大大改善预后,缩减医疗负担。我们姑且称进展过程为“胃癌四部曲”。
第一步:慢性浅表性胃炎。即胃黏膜组织学上有炎症细胞侵润、组织水肿等。这个在大多数人的胃镜报告中都会出现,其实,胃镜报告中很多慢性浅表性胃炎,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并不是胃黏膜真的有了慢性炎症。所以慢性浅表性胃炎距离胃癌还很远,无需恐慌。
第二步: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年轻患者以浅表性胃炎多见,年长者以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见。我们的胃每天经受食物刺激,或者幽门螺杆菌的慢性感染,慢性浅表性胃炎很难彻底恢复,时间长了,会慢慢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两种病理改变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如果您以为萎缩性胃炎属于比较严重的胃病,自然会有比较明显的不适症状,那可就错了,萎缩性胃炎症状并没有特异性,甚至部分患者没有明显主诉。常见症状为隐痛、饱胀不适及消化不良为主,餐后较明显,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胃上皮原位癌的概率较高,是胃癌主要癌前病变,经过多阶段、多基因变异积累发展为胃癌。
第三步:肠上皮化生、异形增生。胃炎反复发生,胃黏膜反复受损又修复,结果胃里长出了本该在肠道才有的细胞,出现了“肠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往往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发展下去就是胃癌早期。
第四步:胃癌。经过前三步的逐渐发展积累,慢慢的胃癌就来了。
如此看来,发现、警惕导致慢性胃炎的病因是我们可以给自己健康保驾护航的利刃。导致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有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机械损伤(饮食结构不合理,过硬、冷、热等刺激性食物)、化学损伤(药物、酒精、十二指肠胆汁胰液反流)以及某些免疫因素和遗传因素等。总之,久治不愈和胃黏膜长期不能修复是胃炎是否转化成胃癌的两个很关键的因素,而这更多取决于人们的健康观念和主动预防的意识。不过呢,虽然胃癌周围黏膜中萎缩性病变多见,但并不是说慢性萎缩性胃炎就必然会发展成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率不是很高,但两者却密切相关。所以呢,一旦我们发现了萎缩性胃炎,便要尽早治疗,否则等到出现了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才重视就已经变得很危险了。因为轻、中度萎缩性胃炎经治疗对数还是可逆的,而重度萎缩性胃炎可逆性就很小了。为了监视病变的动态变化,要定期复查胃镜:一般性慢性萎缩性胃炎3年复查一次胃镜;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伴轻度不典型增生者1年1次;伴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个月1次;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应看作是癌变,可考虑将局部病变组织切除或手术切除,以绝后患。
那么说了这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护胃健康呢?请从以下几点做起:戒烟酒,任何时候都不晚;注意饮食结构,细嚼慢咽,少吃粗糙及腌制食品,忌暴饮暴食和辛辣霉变食物,多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族食物;慢性胃炎,特别是萎缩性胃炎患者遵医嘱服药;定期做胃镜检查;情绪健康,减少抑郁。
愿大家都有一个好胃,共享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Tingting ZUO,Rongshou ZHENG, Hongmei ZENG, Siwei ZHANG, Wanqing CHEN. Epidemiology of stomach cancer in China[J].Chin J Clin Oncol,2017,44(1):52-58.J左婷婷 郑荣寿 曾红梅 张思维 陈万青.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J].中国肿瘤临床,2017,44(1):52-58.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