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平均感染率已超过50%,也就是说每两个中国人就有1个人感染了HP。少常规体检中,都有关于HP的检测。很多人一看到检查结果显示“阳性”就慌了:“我是不是要得胃癌了?”“我被感染了,是不是家里人也会感染?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听起来很恐怖的I类致癌物。
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微厌氧,寄生在胃内的细菌,黏附于胃粘膜及细胞间隙的螺旋形革兰氏阴性杆菌。其发现者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与罗宾·沃伦被授予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HP感染能引起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胃癌等疾病,这一发现从根本上调整了人类对于胃病研究的方向。
治病机理:HP对胃黏膜的损伤不仅与其黏附作用、毒力因子对黏膜细胞的直接损伤有关,而且与其促进胃黏膜炎症、免疫反应等有密切联系。
怎样检测是否有HP感染?常用13C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方式便捷,吹口气就能完成。具有无痛苦、灵敏度高、检出率和符合率高的特性,是近年来很受欢迎的一种检测HP的方法。其原理是将经过稳定核素13C/14C标记的底物引进机体(主要方式为口服),利用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检测底物的最终代谢产物13CO2/14CO2的变化来研究机体内代谢反应和生理过程。
也可用HP的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方法不受近期用药的影响。但血清学检测阳性并不意味着现行有HP感染。由于HP感染一般不能自行消失,如未经抗HP治疗,HP抗体阳性才提示有HP现症感染。
通过上述介绍,大家对HP有了些基本认知,但相信仍然会有些疑虑,下面针对这些疑问来聊一聊。
问一:医生,胃酸那么强大,还可有细菌生存?
对,HP是胃酸条件下的幸存者。HP呈螺旋结构并有鞭毛,这种特殊的结构有利于它的运动。胃内环境是强酸性的,大多数细菌无法存活,并且胃黏膜分泌的黏液形成一层保护性的黏液层,保护胃黏膜不受破坏。但由于HP的特殊运动结构,使它可以穿过黏液层到达胃黏膜,并分泌一系列的酶减少胃酸分泌,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经过对周围环境的改造,HP最终在胃中安逸地生存下来。
问二:HP的危害?
HP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与正常人群相比可增加4-6倍。根除HP可降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风险。
问三:感染途径如何?
研究认为,粪-口途径、口-口途径都可能感染HP。也就是说,通过食物、水以及经口喂食、亲吻、打喷嚏等都可能感染和传播HP。
问四:13C与14C呼气试验有什么差异?
呼气试验是目前公认的简单快捷诊断HP感染的检测手段。14C-呼气试验虽有轻微辐射但不必担心,有研究表明,用于一次性呼气试验的14C辐射有效剂量相当于1/7次胸透,且入胃72h内几乎完全被代谢排出体外,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和国家环保总局予以确认尿素14C胶囊用于HP感染体内诊断,对环境、患者和医生影响都是非常小的,从辐射防护角度判断是安全的,在诊断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可作为普通废物处理,无须采取任何辐射防护措施,但孕妇不可使用。13C呼气试验无放射性,对人体无伤害,儿童、孕妇均可使用,优于14C呼气试验。
问五:如何根治?复查时机?
中国临床研究发现,根除HP,胃癌发生风险降低39%。但需不需要对所有感染HP的人给予治疗,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公共卫生政策、经济代价、副作用的承受度许多综合因素要考虑,整体用餐习惯不改善,治了又再感染,治疗需要用到大量的抗生素,是否会使耐药性的菌种加快发生,从而引起更多的问题?从目前的医学认知,并不认为所有HP感染的人都需要治疗,建议到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听从医生建议,有以下情况需要治疗:消化性溃疡,胃癌家族史,有明显消化不良症状,胃MALT淋巴瘤等。HP感染一旦被根除,一年内再感染率只有1-3%。如果确定感染HP,推荐铋剂+ PPI+2种抗菌药物组成的四联疗法,连用14天,这是国内外主流的治疗手段,但具体药物的选择、是否青霉素过敏、耐药等情况需要综合考虑,建议由消化内科专科医生指导治疗。该疗法有效率95%以上。HP根治后复查时机为完成抗菌药物治疗以后至少 4 周,以及质子泵治疗停止 1~2 周以后。
问六:日常生活注意些什么?
1.饭前便后洗手;2.食物要经过高温:HP的弱点是不耐热。水要烧开,肉要煮熟,牛奶要消毒才能饮用。3.减少刺激性食物,戒烟酒,细嚼慢咽。4.建议分餐:家里有感染患者应选择使用公筷,直至其完全治 5.由于HP具有强传染性,阳性患者治疗时请携同家人一并检查HP,共同治疗才能保证最好根除效果。 6.牙具定期换:建议牙刷三个月换一次。
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有针对性的特效疫苗用于预防HP感染无疑是最佳选择。有效的疫苗研制已取得一些进展,但尚未大规模应用,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