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守望

发布时间:2014-07-18

跟随着重庆市第二批短期援藏工作队来西藏昌都已经两个月了。赴藏前内心深处一直对西藏有着无限的向往和憧憬,但是想到半年时间背井离乡的异地生活,想到正在呀呀学语的宝贝,不免让人心里夹杂着一丝无奈和酸楚。              
2014年5月17日,刚抵到邦达机场的一阵眩晕至今都还记忆犹新,4300米的海拔高度让人心跳骤然加速,空气异常干冷,让人感觉呼吸急促。直到经过近三个小时车程到达昌都县城3200米的海拔高度之后才缓慢适应,但是仍持续头痛,直到三天之后头痛才完全消失,睡眠质量也逐渐好转。
刺眼的阳光,湛蓝的天空,飞扬的灰尘,干燥的空气,稀少的植被,这是目前昌都县城的现状。建设工地到处可见,所以对环境影响还是有些大。重庆援藏队和天津援藏队是同时抵达昌都的,在进行统一的援藏干部动员座谈会后都各自陆续回对口地区单位报道了。在昌都地区的重庆短期援藏队员今年一共51人,涵盖了各个行业。这其中负责对口藏医院的连同我在内的队员一共4名,均来自重庆的不同医院。藏医院的领导对我们援藏干部相当重视和关心,尤其是生活方面,提供了很好的住宿条件,解决了工作之外的后顾之忧。在工作方面,由于缺乏很多物资设备,我们在可能的情况下申请购买了一些物资,领导也一一满足。这些为接下来的工作顺利开展做好了基础。
昌都地区藏医院是一所三级乙等民族医院。据医务科长介绍,医院是去年评定的三级乙等,评定的时候是连同几个下级单位一起评定的,所以跟我们看到的有一些差距。医院床位大约100多张,临床科室主要分外科、内科和特色专科;医院以藏医为主,西医为辅。主要设备有16排GE CT机,CR照片机,B超,胃镜,常规血尿生化分析仪等。外科有一个手术间,配有一台国产麻醉机,呼吸机,电刀,监护仪,除颤仪,常规手术器械等。目前医院正在修建一栋十三层的综合大楼,预计主体工程年底完工。医院周边在搞市政建设,在一定程度还是受到了影响,主要受影响的是病房的整体环境,病床有些拥挤和杂乱,临床办公的地方也很狭窄。但是等新大楼投入使用后这些问题应该会迎刃而解。
就目前医院硬件设施而言,基本设备还是比较齐全了,完全可以开展一些基本的诊疗项目和手术。但是由于人才缺乏,很多设备只能闲置。藏医院没有麻醉医师,也缺乏能够操刀的外科手术医生,所以手术室几乎成了一个堆杂物的库房。我和重庆中医骨科医院的白医生一同在分在外科工作,我们花了接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把手术室重新整理了出来。外科医护人员也积极配合我们进行清洁,消毒,物品准备等工作,当然大多数工作还是由我们自己完成,因为他们并没有为手术室配备专门的人员。完成这些繁琐的工作之后,我们顺利开展了几例上肢肿块的切除手术。科室还安排了一个跟着我学习麻醉的护士,因为手术不多,并且她还兼职病房治疗工作,我就每周抽空给她上一次小课介绍相关的麻醉理论知识。我想以后等医院配备麻醉医师之后,她应该可以成为得力的麻醉护士。
来藏医院看病的绝大多数是当地藏民。藏民对藏医学是比较崇拜的,而且除了佛教里面的活佛喇嘛,他们最尊敬的就是医生了。正因为如此,在藏医院医患关系是相当和谐的,你绝对看不见病人跟医生为一些小事发生争执,他们连说话口气都是毕恭毕敬的。甚至有门诊病人来看病不少都半弯着腰,双手递上病历本给医生。而排在后面病人的也会静静的在一旁等待,看不到一点的不耐烦。然而,也就是因为他们执着的信仰,一些病人也失去了最佳治疗的机会。譬如有些病是需要手术治疗的,但是在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方案之后,他们往往会去喇嘛庙里请喇嘛算卦,看是不是需要手术。这些行为在我们看来完全跟现代科学背道而驰,甚至觉得荒诞。但是为了尊重民族信仰和病人意愿,我们也只能望而兴叹。另外,语言不通也成为进行医疗行为的一大障碍,藏民中只有少数读过书的会说一些汉语,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需要找一个当地的医护人员当翻译。这对疾病的诊治多少有些影响。
经过了两个月,目前援藏生活已经渐入正轨,有些工作因为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开展,比如麻醉药品因为申请程序较为复杂尚未备齐,地区宗教信仰观念存在一定局限等。但是可以看见我们开展的援藏工作在潜移默化的起着积极作用,我们也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的为援藏事业积累经验,并且朝着理想的方向在前进。我也希望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专业技术水平,为藏医院,为昌都地区,为西藏地区的卫生工作多贡献一点热量。

(作者:手术麻醉科   刘梦虓

预约挂号 结果查询 举报邮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