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组织量,肌肉量,谁与非小细胞肺癌5年总生存率更相关?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永忠、张久权团队最新研究揭晓答案

发布时间:2023-08-23 本文来源:影像科

近日,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久权吴永忠团队关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身体成分与5年总生存率相关性的最新研究工作Increased adipose tissue is associated withimproved overall survival, independent of skeletal muscle mass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被医学-老年医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中科院1top期刊,2022年影响因子:8.9)接收。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是一本同行评议的国际期刊,致力于发表恶病质,肌少症以及身体成分及其在生命周期中和应对不同疾病反应中的生理和病理生理学变化相关的研究。该研究从NSCLC患者5年总生存率仍然较低的临床挑战出发,采用常规胸部CT量化患者身体成分(包括胸肌质量,皮下脂肪及心包脂肪)的方法,探索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以期为提高NSCLC患者5年总生存率提供依据。

研究意义与现状

NSCLC是世界范围内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近年来尽管治疗策略有了长足进步,但NSCLC患者总体预后仍然较差,5年总生存率约为15%。目前,预测NSCLC患者预后的金标准是TNM分期。然而,具有相同TNM分期的NSCLC患者的临床结局可能不同。因此,有必要研究其他预后因素,以提高NSCLC患者的生存率。

既往研究表明,NSCLC本身是癌症确诊后2-3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率逐渐升高,如患者营养状况、慢性肺心病等。研究发现,BMI影响NSCLC患者的生存,体重过轻的患者生存率较低。然而,相同BMI的一些患者预后却不同,这可能与骨骼肌和脂肪对患者预后的贡献不同有关。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胸部CT量化NSCLC患者身体成分(包括胸肌质量、皮下脂肪和心包脂肪),评估其与NSCLC患者5年总生存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750例NSCLC患者,记录患者基线临床、病理、影像及随访信息。在胸部CT平扫图像上第四胸椎(Th4) 水平勾画双侧胸大肌和胸小肌边界,计算骨骼肌面积。在同一层面上测量胸肌前方的皮下脂肪面积。心包脂肪垂直方向由右肺动脉延伸至膈,水平方向由心尖左缘延伸至心房右缘,自动计算心包脂肪体积(图1)。

根据性别使用X-tile软件获得身体成分各项指标的界值,生成NSCLC患者5年生存率Kaplan-Meier曲线,并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获得预后独立风险预测因子。

1 身体成分评估示意图

研究结果

1. 身体成分各参数测量观察者间和观察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图2


2 观察者内骨骼肌面积、皮下脂肪面积、心包脂肪体积测量值ICC分别为0.95、0.95、0.97;

观察者间骨骼肌面积、皮下脂肪面积、心包脂肪体积测量值ICC分别为0.880.810.90.

2. Kaplan-Meier分析中,BMI较低、肌少症、心包脂肪指数降低和皮下脂肪指数降低的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图3)。

3  根据BMI、肌少症、皮下脂肪指数状态和心包脂肪指数状态显示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K-M曲线。

单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CEA水平升高、冠状动脉钙化、肺气肿、TNM分期较高、低BMI和肌少症与较低的5年总生存率有关。相反,BMI较高、心包脂肪指数和皮下脂肪指数增加与较高的5年生存率有关。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发现肥胖、皮下脂肪指数增加和心包脂肪指数增加与NSCLC患者更好的预后相关,而肌少症与预后不相关。

3. 在亚组分析中,对于I–IIINSCLC患者,心包脂肪指数和皮下脂肪指数增加与较高的5年生存率有关。IVNSCLC患者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对于最初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心包脂肪指数和皮下脂肪指数的预后价值仍然存在。非手术患者显示出与手术患者相似的结果。在任何模型中,肌少症与5年生存率之间均无相关性。

研究结论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NSCLC患者中,心包脂肪指数和皮下脂肪指数的增加与较高的5年生存率有关,与肌少症无关。从基线胸部CT扫描中获得的心包脂肪指数和皮下脂肪指数可能是早期预测NSCLC患者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可能有助于识别非癌症死亡相关的恶病质风险患者,从而为高危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营养支持。

第一作者简介

陶俊利,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科,医学硕士,主治医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胸部肿瘤影像学

重庆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委员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

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厅局级课题1

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

通讯作者简介

吴永忠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重庆英才名家名师,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医院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常务委员,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长,重庆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会长。近五年,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0篇,立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编写国家级行业指南共识6部。先后获重庆市富民兴渝贡献奖提名奖、重庆市担当作为好干部、重庆市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英才名家名师、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等荣誉和称号。

张久权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研究员,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入选第五批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高端人才。曾赴美国Emory大学访问研究一年。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相关神经影像学,癌症影像学和癌症相关心血管影像学。学术任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学组委员及对比剂使用和安全工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人工智能学组和互联网与大数据学组委员、重庆市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组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放射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兼磁共振学组组长、重庆市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兼神经学组组长等。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目前主持在研课题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以及包含重点项目在内的省部级课题4项。共发表SCI论文11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神经科学期刊NeurologyJNNPHBMNeuroimage-Clinical,影像学综合期刊ER6篇)、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KJRDIII5篇)和心血管影像期刊Circulation-CardiovascularImaging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5篇,JCRQ143篇。主译专著《脑定量磁共振成像:物理测量原理》一部。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

预约挂号 结果查询 举报邮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