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之声】重获新“声”——喉癌术后患者的奋斗

发布时间:2014-09-23

    【概念】喉癌是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多发于人体的咽喉部位。晚期喉癌一般采取全喉切除手术治疗,虽然治愈率比较高,但患者因此丧失了语言功能,给其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很大困难。过量吸烟、饮酒、长期声音嘶哑、遗传因素以及环境污染,都有可能导致喉癌发生。
    

    图:喉部结构图
    9月21日早晨,日光和煦。重庆市肿瘤医院外科大楼12楼“19-20床”病房内,6名接受过喉咙切除手术的喉癌者长大了嘴,发出一阵阵异于常人的打嗝声。在护士带领下,学员一次次鼓起肚子、扩张胸腔,为的是能通过控制食管的气流震动,打出响亮的嗝——这是在脱离声带后,喉癌患者能重新获得“说话”能力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这间病房是医院特别为喉癌患者开设的“食管发声训练室”,首批6名学员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已经有一人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告别手势和纸笔,和别人无障碍交流。
    在训练室,“说话”这项在正常人看来最简单不过的能力,是极其奢侈的。要重获这项能力,艰苦和耐心的训练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
    

    

    图:“食管发声训练班”正在训练。每个学员脖颈部位都带着一块纱布三角巾,纱布下是一个气管通道,用一个医用金属片固定。喉癌患者术后一生都要靠这个新建的通道来呼吸。
    图:这是“食管发声训练班”里第一个重获新“声”的学员何祥勇。老何今年46岁,是一名技术一流、为人耿直的木工师傅,专门从事家装行业。去年2月份,他因罹患喉癌而被迫切除了全部喉咙。尽管失去语言能力令他一度小陈,但经过医护人员的鼓励,一个月后打嗝声响亮,三个月后能发一个音,五个月后能断断续续说三个字,七个月后可以说一句连贯的话……
    9月21日,记者见到何祥勇,他已经开始帮着医护人员带“徒弟”了,可以教大家如何打嗝、发生等。和记者说的第一句话,老何自信地笑着:“你好!我叫何祥勇,是一个装修工人。”略带沙哑以及混合着气流振动的声音,标志着何祥勇已经能与人正常交流了。一个月前,他已经回到装修公司重新上班。
    图:货车驾驶员邓志泉今年出接受了全喉切除手术,今年4月份他开始练习食管发声,如今已经能轻松地打嗝,并且能简单地说一两个字。连比带说,老邓总是笑容满面,他对重获新“声”十分有信心。
    图:与何祥勇一样,邓志泉也经常带着学员们练习发声。
    图:重庆市肿瘤医院首期“食管发声训练班”的6名学员,平均年龄约55岁,他们中间有人民教师、有人民警察、有驾驶员、有技术工。他们为着共同的愿望聚在一起,共同奋斗。他们渴望语言,渴望早日重新发声。
    据统计,重庆市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每年会收治喉癌患者约80多例,部分患者由于无法接受喉咙切除而放弃治疗,任由肿瘤发展堵塞气管,继而导致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图:请珍惜您的声音,爱惜您的嗓子
    医学专家提醒:预防喉癌要做到戒烟、限酒,远离污染物,保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当您出现长期的声音嘶哑、呛咳、吞咽不适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如果确诊喉癌需全喉切除时,请您不要害怕,给自己勇气,接受治疗;当您恢复出院以后,请您保持愉快的心情,在医生指导下有规律地练习食管发声并坚持下去,直到您能和旁人用语言交流,恢复正常生活。
    重庆之声记者向含笑报道。

预约挂号 结果查询 举报邮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