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混合现实”技术为医生装上“透视眼” 精准切除咽旁颅底巨大肿瘤

发布时间:2022-05-25 本文来源:宣传教育科

打破虚拟和现实的界限,精准定位肿瘤的位置与大小,动态模拟手术过程,制定最佳的手术方案,减少术后并发症……5月24日,重庆日报记者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获悉,该院头颈肿瘤中心主任吴剑带领团队将科幻电影中的“混合现实”技术搬上手术台,为医生装上“透视眼”,历时3小时精准切除咽旁颅底巨大肿瘤。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今年83岁的王婆婆身体一直很硬朗,但就在半个月前,她突然感觉吃饭的时候咽喉部有异物感。起初以为是感冒引起的,后来才发现嘴里居然长了一个包,每天疼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严重影响她的生活质量。在家人的陪伴下,王婆婆来到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中心就诊。经过详细的检查,被确诊为咽旁间隙肿瘤。

咽旁间隙肿瘤发病率低,约占头颈部肿瘤的0.5%-0.8%,病变隐蔽,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为偶然发现。咽旁间隙解剖复杂、神经血管丰富,手术非常具有挑战性,同时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在临床诊治中是一大难题。

吴剑介绍,患者属于高龄,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其组织器官衰老、调节机制减退且适应力降低,对手术的耐受程度大大低于普通成年人,这也给手术增加了极大的风险。

为了最大程度保证患者术中和术后的安全,吴剑立即组织麻醉科、内科相关科室进行术前会诊。专家团队考虑到患者的肿块位置紧邻颈部重要血管,且肿块较大,传统的CT与磁共振无法完全了解肿瘤与附近组织的三维关系。如果仅依靠医生的手术经验,则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难度与风险。

如何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吴剑提出,可以使用“混合现实”技术对患者的头颈部器官与肿瘤进行三维重建,直观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犯范围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让术前评估更精准。

“混合现实”技术是将CT、磁共振等影像数据导入软件工作站,重建出三维模型并下载至头戴式全息显示器中,为医生提供直观、实时的成像信息,犹如为医生装上了“透视眼”,让医生能“透视”患者肿瘤与周围血管和组织的关系。

“此外,运用混合技术还可以进行模拟手术入路,从而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为术中保护重要血管和组织,减少并发症及获得良好的术后生活质量创造有利条件。”吴剑表示。

经口入路、经颈颌入路和经颈侧入路是咽旁颅底肿瘤切除术的三种传统入路方式,哪种方案更适合患者?治疗团队通过将王婆婆的3D模型导入后,多次模拟手术入路,最终决定选择经颈侧入路作切口进行手术。

“由于患者的肿瘤巨大,如果选择传统的经口入路,会由于视野暴露小而导致肿瘤不能完全切除。如果选择经颈颌入路,则必须劈开下颌骨,不仅创伤大、费用高,后期还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吴剑解释,经颈侧入路可以更好避开重要血管和神经组织,保证手术的精准性与安全性。

“为什么我明明是嘴巴里长了肿瘤,却要在颈子上开刀呀?”面对医生制定的手术方案,王婆婆表示不解。为了消除王婆婆的疑惑,治疗团队为她戴上了混合现实眼镜,并将每种手术方式进行预演,在预演过程中为她讲解每个方案的优缺点。“看完以后我心里有谱多了,安心不少。”

吴剑说,平时跟病人及家属解释手术方案时,由于对方缺乏专业知识,解释了半天,他们也不知道手术难度到底难在哪里。“有了‘混合现实’技术以后,患者可以戴上眼镜来看3D图像,对自己的病情也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更利于增加患者的依从性。”

手术当天,吴剑主任团队在麻醉科的共同协作下,历时近3个小时,成功为王婆婆进行咽旁颅底巨大肿瘤切除手术。

原文链接:https://wap.cqrb.cn/detail?classId=10&id=1229671

预约挂号 结果查询 举报邮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