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细胞真的能被饿死吗?事实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前华为高管魏延政在患癌后使用了多种治疗方法,他甚至尝试了断食疗法,进行了多次长达20到24天的断食,期间只喝矿泉水和药物,不进食任何食物,为了饿死癌细胞,在生命的最后半年,魏延政尝试过断食74天,然而,他的努力没有带来奇迹,魏延政在2016年8月8日去世,年仅41岁。
想要“饿死”癌细胞,不是不能,而是太难了!
癌细胞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依靠吞噬体内营养成分而存活,它的生长速度和繁殖能力十分强大。不吃饭就能饿死癌细胞,乍一听似乎挺有道理,但癌细胞就像强盗,什么营养都吸收。临床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会“吃”正常细胞的营养,患者持续不进食,在癌细胞饿死之前,正常细胞会先被饿死。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曾提出“饿死癌细胞”的猜想,很多科学家随之进行研究,主攻方向是切断癌细胞的血液和营养供给,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不吃饭或者完全不吃糖分,而是根据癌细胞接收能量的过程进行研究。现代医学没有“饿死癌细胞”的说法,不过,一些局部治疗方法,能够起到饿死癌细胞的作用,比如血管内介入疗法。
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目的是切断癌细胞的营养通路,当癌细胞得不到养分时,会逐渐衰竭、死亡,最终,癌细胞被“饿死”了。这才是打开“饿死癌细胞”的正确方式。
那血管内介入治疗到底是什么?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在DSA、CT、超声以及磁共振等影像设备引导和监测下,通过穿刺针、导管等介入器材,将特定的器械通过微小的创口进入血管内,导入人体内病变部位的一项微创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效果明显、副作用小以及准确性高的特点,患者在术后8小时即可起床活动。
血管内介入治疗有什么优势?
与通过少吃来饿死癌细胞相比,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直接找到肿瘤的供血血管,在血管内打入药物、栓塞剂,直接阻断肿瘤的营养供应,让癌细胞无法得到营养供给,逐渐坏死,或是通过阻塞癌细胞的营养通道来“饿死”癌细胞。
治疗适应症又有哪些呢?
血管内介入疗法适应症广泛,副作用、并发症小,适用于多种肿瘤,如肝癌、肺癌、肾癌、宫颈癌、食管癌等。对于中晚期患者、老年体弱患者、无法接受手术以及无法耐受放化疗的患者而言,介入治疗犹如逆境中的一束光,为患者带来了希望。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然而,对于适应症和禁忌症需要严格掌握,同时患者需要充分了解治疗过程和风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