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头颈肿瘤科在第九季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全国医院擂台赛西南区域赛中荣获“杰出案例”奖
9月13日-14日,在重庆举行的第九季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全国医院擂台赛西南区域赛中,头颈肿瘤科案例“以‘食管发音’为核心构建服务矩阵 提升全喉切除术后患者康复质量”,荣获创新康复服务模式主题“杰出案例”奖。
本次擂台赛全国数家医院共有4000多个案列报名参加,1000多个案例入选区域赛,西南区域赛共有200多个案例入选。众多案例中,头颈肿瘤科案例以其有效性高、通用性广、创新性强脱颖而出,成为“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的杰出案例。
案例介绍
著名的相声演员李文华曾罹患喉癌,全喉切除术后成为了一名无喉者,再也无法说相声,这也成为他一生的痛。
有文献报道我国每年约有4万人患喉癌,近5000人因全喉切除失去发声功能,他们的身心不仅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无法言语也对他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目前,全喉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发音康复方式主要有发音钮、电子喉、食管发音等。发音钮掌握快、成功率高,但手术难度大、定期更换价格昂贵;电子喉易于学习和使用,但发出的是金属、机械的声音,且说话时需要将电子喉一直放在咽喉部的位置;而食管发音,其音色最接近自然状态,也无须借助其他的工具,不需要花费额外的费用,因此也成为我国全喉切除术后语言康复的首选方式。
作为医务人员,如何提升肿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帮助他们重返社会,是我们应尽职责。目前,大部分医院为喉癌患者行手术切除后,伤口康复即结束治疗,少部分医院会进行食管发音教学,但语言康复的效果及质量也并未持续跟踪。
因此,我科瞄准全喉切除术后患者无法言语之痛,围绕一个核心:食管发音技术,借助“造声计划”与食管发音训练班两大平台,联合院内、院外两大服务体系,构建了全喉切除术后康复的服务矩阵。
并利用服务矩阵,形成了从术前宣教、手术、术后康复、发音训练、心理支持、居家管理的全喉切除术后患者康复全流程优化管理模式。
专业的技术离不开平台的支撑。我科创新联合重庆市聋人协会、医务社会工作实践研究基地发起“造声计划”,扩大发声训练的受众面。并创建食管发音训练班平台,由发音训练师专人指导,进行专业教学,免费开设,公益举办,迄今为止已经坚持不懈走过了十个年头,帮助了百余名无喉患者重获新“声”。
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平台,不断完善院内、院外两大服务体系。
发展至今逐渐形成了智能化、人性化、专业化的院内服务体系:利用AI智能与数字化及虚拟现实技术拟解决喉癌患者术后AI智能识别辅助发音问题;为无喉者定制医务社工服务,进行个性化的社会服务;联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调适课程,提供专业心理干预。
院外服务体系建立了新声俱乐部,通过微信、电话等进行线上指导及教学,跟进患者的练习进度。举办多期病友联谊会通过同伴的力量,提升无喉者康复的信心。更深入到社区,走进家庭,进行居家访视及康复指导。
该服务模式将各个矩阵点深度融合,串联成一条针对喉癌患者的康复服务链,为喉癌患者进行全生命进程的管理,并搭建公益学习平台,通过培训班线下集中学习+心理康复+线上跟进辅导,再到随访跟踪管理,致力于帮助每一位无喉者重新发声。
十年来我们始终如一,初心不改,并达到了医患双方共赢的局面。无喉者重新发声,提高了生存质量,重返工作与社会;而我们医务工作者提升了服务水平,健全了管理体系,更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扩大了社会效益,并推动了多项科研教学成果的产出。
同时,为帮助更多的无喉者发声,我们还面向从事相关医疗防治、言语康复培训等工作,全喉切除术后无法发声的人员,出版了相关视频专著。
头颈肿瘤科主任吴剑表示,在食管发音训练班十周年之际,更多的力量参与到了助力无喉者发声的行动中来,集体助力协同社会效应,共创无喉者美好明天。而我们与无喉者朋友们,还有下个十年,下下个十年……